杨匏安(1896—1931),原名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庵、王纯一。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人。
杨匏安的父亲早殁,他三四岁时即由母亲教诵唐诗宋词、后来他自称“幼有诗癖”,盖源于母教。小学人读本乡恭都学堂,开始接受同盟会员教师的革命思想熏陶,毕业后到广州,考人广东高等学堂附中(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即广雅中学)。在这里、杨匏安师从著名国学家、诗人吴道镕、黄节、徐信符等,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同时,也接触了洋务派、改良派、无政府主义派等文化思潮。
在省一中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小学任教。由于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被捕下狱。出狱后,与堂叔杨章甫东渡日本横滨,半工半读,约莫年余。在日本,他广泛地阅读了欧美近现代文化书刊,包括文学、美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各种流派的著述,开拓了眼界,为逐步形成他的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爆发后,杨鲍安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性质,还没透彻地了解,但抱着极大的兴趣研究,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所主张之共产主义,最得平民劳动者之欢心”,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表示敬仰和同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从世界革命和五四运动中,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又从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国情的文章中受到启发,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19年5-12月,杨匏安奋笔疾书,为《广东中华新报》等报刊撰写近十万字介绍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系统地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诸如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帮助读者了解各种新思潮及其来龙去脉,供他们分析比较、选择。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中国最早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1921年春夏间,陈独秀来广州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书记,中共广九、粤汉铁路支部书记。1923年6月中共“三大”以后,为积极帮助和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杨匏安奉命主持国民党改组的日常工作,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委兼广东省常委及省委组织部长。
1925年夏,爆发了省港工人大罢工。杨匏安以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兼国民党中央农工部长廖仲恺的代表身份,赴香港解决罢工工人的交通、食宿和回乡旅费等问题。一日,正当杨匏安与海员工人会商时,被香港警察逮捕,以“煽动工潮”的罪名人狱50天。由于找不到罪证,港英政府只得将他“驱逐出境”。杨匏安回到广州后,受到热烈欢迎,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一致决议聘请他为大会顾问,兼香港罢工学校名誉校长。
1925年11月,国民党广东省省党部成立,杨匏安当选为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广东统一后,省党部在杨匏安的主持下,广东地区的国民党党务工作发展十分迅速,且较健全,党员成分从过去以华侨为主,变为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力。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匏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出席中共“八七”会议。1928年,他前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参加编辑党刊; 1930年担任中共中央农民部副部长。1931年7月,杨匏安被捕,被关押在淞沪警备司令部,蒋介石九次派人劝降,都遭到他的严词拒绝。8月,杨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年仅35岁。著有《杨匏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