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霍金的童年并不显得特别出众。在与其他孩子相比时,他的学习成绩显得相对平凡,甚至一度被认为有些“笨拙”。然而,他对探索和研究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那时的霍金喜欢拆解复杂的玩具,并从中思考各种物品的工作原理。传闻他甚至曾用废旧物品制作了一台简易的计算机。
这些早期的行为表明,霍金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而正是在这些不断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他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成绩,并最终在17岁时成功考入牛津大学,开始学习自然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的父母也是牛津大学的校友,或许正是这种家庭背景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大学时期,霍金对科学的热爱和天赋日益彰显。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他便获得了一等荣誉学位,并顺利转学至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宇宙学研究。
然而,天命弄人。1963年,年仅21岁的霍金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这对当时的霍金和他的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个消息让霍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痛苦。
事实上,霍金的病情并非突然爆发,早在他还是牛津大学的学生时,病症便有了初步的征兆。最初是手脚的不灵活,时常摔倒,接着是口齿不清、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由于霍金当时专注于学术研究,未曾过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导致病情逐渐恶化。
1963年,霍金在一次新年聚会上认识了简,两人立刻产生了吸引力。那时,霍金的病情尚未严重,身体还能自由活动,简也并未意识到霍金所患的渐冻症。几个月后,霍金向简坦白了自己的病情。
简的反应并非拒绝,而是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关心。她并没有因霍金的病情而远离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与霍金共度余生的决心,并渴望尽早成为霍金的妻子。
霍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神明;然而,简则信奉基督教,信奉“爱人如己”的理念。她认为,照顾霍金是自己生命的使命和责任,是她存在于世的真正意义。简的坚守和无私的爱,极大地激励了霍金,也使他从最初的消极中逐渐走出,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对科学研究的信心。
1965年,霍金和简在教堂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几年,简为霍金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一切也引发了外界的疑问,尤其是在霍金渐渐瘫痪之后,外界纷纷猜测霍金怎么可能在如此的身体状态下依然拥有孩子。有人甚至传闻,霍金的孩子是收养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霍金在第三个孩子出生时才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瘫痪在轮椅上。
霍金的瘫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就发生。结婚时,霍金的病情并不严重,除了偶尔需要拐杖行走外,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生育孩子也完全没有问题。
1967年,霍金的第一个孩子——罗伯特诞生,霍金激动万分。接着,1970年,女儿露西的降生让霍金更加坚定了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尽管霍金的身体逐渐衰退,但简的悉心照顾和两个孩子的出生让他深感生命的意义,激发了他顽强活下去的动力。
事实上,霍金曾被医生宣判最多只能活两年,但他不仅活过了那两年,而且创造了一个个科学奇迹。直到提摩西——霍金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后,霍金才彻底依赖轮椅,通过剩下的几根能动的手指操控轮椅。
1985年,霍金在瑞士出差途中因感染肺炎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从此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也正是在那时,霍金的身体完全无法动弹,始终依赖轮椅,且需要侧着脖子来维持姿势。
如果霍金在年少时因渐冻症的困扰而选择消沉,放弃生活,他的成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辉煌。而他的研究成果,也未必能够惠及世人,更不会有三个健康成长的孩子。
如果霍金从未患病,始终健康地研究科学,世人肯定会赞扬他为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在患病后,霍金不畏艰难、不言放弃,他的坚持和勇气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反思和自愧不如。
正如霍金所说:“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
霍金的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